行业信息

孵化器发展迅猛资金压力成瓶颈

孵化器最早发源于美国,1959年贝特维亚工业中心的成立标志着美国孵化器正式进入发展初期,其主要目的是缓解美国社区高失业率状况,为创业企业提供基本的办公场所、企业管理职能以及代理部分政府职能。我国第一家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成立于19876月,在设立初期仅能提供基本的办公环境,以及打字、通讯、工商、税务登记等简单服务,孵化企业数量仅3家,但其对日后我国孵化器发展及中小型企业创业环境的改善产生深远影响。

一般孵化器将企业毕业时间锁定在6个月,或者企业首次获得融资后。毕业即意味着入孵企业要搬离孵化器,绝大部分孵化器以此为结点,切断对入孵企业的一切服务;而少部分孵化器则持续对已孵化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等服务,如微软创投。

绝大部分孵化器较为关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企业。近两年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兴起,消费者碎片化时间增多,移动阅读、手游、社交类企业往往因团队规模小、用户群体广泛、易于获得天使投资、VC机构关注而成为各家孵化器的重点关注对象。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入孵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行业相对集中的同时也会略有差异,多数孵化器不会接受多家模式完全雷同的企业入驻。

我国大部分孵化器设立在北京、上海、广州、江苏这些创业环境较好的地区,并且孵化机构很少采取异地扩张策略,集中在一个地区提供创业服务成为运作常态。绝大部分孵化机构对自身团队没有考核要求,现阶段以为创业企业提供服务为主要目标。

目前运作中的孵化器规模不等,有的可容纳上百家企业,有的仅能容纳10家以内企业,这主要决定于孵化器的自身定位和是否具有大规模孵化企业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能否与政府机构建立联系,争取到较为低廉的办公环境等硬件设备,以及是否具有充足的创业导师及技术、财务指导人员的软实力。现阶段国内孵化器多以中小规模运作,30家以内的孵化规模成为业内常态。

基础设施以及提供的技术服务等带来的费用持续增长、个别入孵企业对免费提供的服务及设施不够珍惜,是目前市场化运作孵化器面临的主要瓶颈。投中研究院调研报告显示,部分孵化机构在运作过程中通过对入孵企业获得融资收取佣金费(融资额5%以下)、置换入孵企业股权(5%以下股权)、低于市场价格收取基础设施如房租、宽带费等费用、按员工数量收费、与银行建立联系,帮助入孵企业获得债权融资等方式来缓解资金压力,个别孵化机构更是向天使投资或早期投资机构转型,如创新工场。

孵化器作为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推动以及国内创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的背景下,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投中研究院分析认为,未来国内市场化运作孵化器将呈现三种发展趋势。

首先,孵化器内部孵化企业之间将形成较强的互动性,企业入驻孵化器后,除依赖孵化器提供的有限办公场所、技术、财务、HR服务帮助外,还应该利用入孵企业自己手中的创业经验解决其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发挥更大的协同效应。例如车库咖啡就在每周举办头脑风暴,联想之星也会定期发动创业联盟,鼓励入孵企业创业者互动,这样不仅可以对接各种社会资源,还可以促使孵化企业之间搭建更为广泛的人脉网络。

其次,相较国内市场化运作孵化器面临的资金运作压力,未来孵化器在对入孵企业提供免费服务的同时,还将具备投资职能。一方面,孵化器对入孵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较为了解,实现投资风险最低化;另一方面,市场化运作孵化器,在解决资金压力后才能为创业企业提供更为充分的创业服务,尤其在孵化器有资金周转后,可以为孵化企业进行更多的品牌推广,吸引更多天使投资和创投机构关注。

最后,未来孵化器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广,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一线城市,尤其一些有地方政策扶持的区域将率先产生优势效应。与此同时,这些区域孵化器可以与地方产业集团建立良好互动,为其推荐优质的孵化企业补充业务线。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后,孵化器之间将形成较好的竞争关系,促进整体创业环境的改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