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学习

研究 | 中国国际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目标

摘要: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专家的帮助下,批准建立了北京、苏州、重庆、成都、武汉、天津、上海、西安、广州等9个国际企业孵化器试点,作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工作的先行者,国际企业孵化器不仅对中国国孵化器的国际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而且自身的孵化服务功能也在日趋完善。

199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在天津合作召开国际创业中心研讨会,国际企业孵化器(简称IBI)试点工作正式在中国酝酿、启动。到1996年,火炬中心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专家的帮助下,批准建立了北京、苏州、重庆、成都、武汉、天津、上海、西安、广州等9个国际企业孵化器试点,使之成为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国际化的先行者。

伴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经历了十余年探索和实践的国际企业孵化器正在走向成熟。作为中国一千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的杰出代表,肩负着科技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重任的国际企业孵化器群体即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机遇。

一、孵化器国际化工作发展态势

(一)政府高度重视国际化工作

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工作作为火炬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国际企业孵化器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工作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探索和开拓的历史重任。2008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习近平,在李源潮、汪洋以及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的陪同下,亲自来到广州IBI进行调研。并就当时全球金融危机形势对广州IBI提出了“要主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趋利避害,化“危”为“机””的重要指示。

国家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对国际企业孵化器发展予以高度关注,在各类计划中予以重点支持引导,仅科技系统累计专项支持资金已超过2000万元。国际组织也在时刻注视着中国IBI的发展动向,成都、上海、西安等地的IBI还获得了欧盟委员会、世界银行、APEC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基金资助。

(二)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国际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8%。2010年GDP达39.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3%,财政收入达8.3万亿元,增长21.3%,外汇储备突破2.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的开放与高速发展为科技创业国际化工作提供了难得机遇。2008年金融危机后,党和国家积极应对,采取了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引领我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市场主体保持繁荣态势。特别是去年以来,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兴产业企业和创业服务载体。这些政策措施为高新技术产业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机会,也为“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国际企业孵化器发展势头良好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工作的先行者,国际企业孵化器不仅对全国孵化器的国际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而且自身的孵化服务功能也在不断完善。据2010年统计,全国9家国际企业孵化器共有孵化场地面积104万平米,在孵企业共2744家,就业人数6.5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超过90%(高于70%的全国平均水平);留学回国人员1244人、留学生企业624家;876家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累计获得风险投资额达到16.8亿;累计毕业企业3056家,上市企业共18家,超过国家级孵化器毕业企业上市总数的1/4,所有孵化器的1/5。

目前,国际企业孵化器已形成了海内外优秀人才和企业集聚,风险资本和创业资源聚集,“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多元化、多样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在吸引高端人才创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型企业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国际企业孵化器发展情况

(一)“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

1、“引进来”不仅是要吸引海内外人才和企业到IBI就业创业,还要通过国际合作吸引海外资源为我所用。

作为拥有全球化优势的孵化载体,国际企业孵化器在吸引全球视角的高端人才方面具备独特优势。苏州IBI自2007年以来引进各级领军人才56名,其中包括“千人计划”海外人才2名,江苏省双创人才4名,苏州市姑苏领军人才5名,苏州高新区领军人才45名;广州GIBI园区吸纳了海内外22名博士后、75名博士和130多名硕士等一批高端研发人才,园区创业者中有4位入选“千人计划”,1位入选广东省首批海内外领军人才;2008、2009年陕西省入选“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的的5位入选者均为西安IBI认定和支持的留学人员;重庆IBI引进俄罗斯院士鲁宁瓦列里教授到重庆市开展交流与合作,其多项技术已经放到重庆进行联合研发。

经过多年的交流与合作,我国的国际企业孵化器群体已经与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相关机构建立了长期而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互派人员学习、互派人员参观访问、交流经验、合作共建创业园。在政策支持、技术辅导、人员培训、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给企业以指导和帮助。从而推动科技创新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科技合作和向国际化发展,不断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如成都IBI的欧盟项目创新中心已与英国等47个欧盟国家合作伙伴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建设中欧技术商务合作平台,目前数据库中的企业会员量已达13万家,覆盖整个欧洲。上海IBI经过多年努力,积极引进国外科技企业和机构、逐步提升国际企业孵化功能,目前已有来自法国、英国、荷兰、丹麦、日本、韩国等近10家国外企业(机构)入驻,还有近10个丹麦创新项目入驻孵化。

2、“走出去”不仅是要利用海外资源,培育国际化企业;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工作,输出我国的孵化器发展模式。

科技部在新加坡、美国马里兰等地兴建的海外科技园是为了帮助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研发机构开拓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是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迈向国际化的一步棋,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和示范性。目前国际企业孵化器对与外国合办孵化器和科技园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大部分IBI都与国外共建了海外科技园区,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广州IBI在英国设立的中英剑桥科技创业园的平台,其毕业企业--广州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借助这一平台,在英国剑桥设立了“香雪剑桥中药研究中心”,成为中国制药企业在欧洲设立的第一家中药研发机构;武汉IBI在比利时设立“中比企业之家”;上海在英国和法国设立的“中英孵化器的对口合作平台”、“中法孵化器的对口合作平台”;重庆IBI与俄罗斯建立的“中俄科技合作示范基地”;西安IBI借助设在美国的风险投资合作机构帮助海尔海斯、海天天线、新生代等3家企业成功实现海外上市。这些成果都是“走出去”战略实施的成功案例。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IBI参与到了国际孵化器组织的工作当中。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武汉等五家IBI连续十几年承担了联合国、APEC等国际机构组织的,以发展中国家企业孵化器管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等为内容的培训班、研讨班。对70几个国家超过一千名孵化器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印度孵化器协会主席Jawahar、中东孵化器网络牵头人Omeroz、罗马尼亚孵化器创始人、非洲孵化器网络牵头人,都曾是培训班的学员。他们将中国的孵化器建设模式推广到了世界。

作为亚洲企业孵化协会(AABI)的发起单位之一,上海IBI在2006年到2007年期间担任亚洲企业孵化器协会主席。自2007年起还承接亚洲企业孵化器协会秘书处工作,在上海IBI的不断努力下亚洲企业孵化协会已覆盖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亚太地区17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600家孵化器,超过全球孵化器数量的三分之一,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地区孵化器组织。联合国亚太地区经合组织(APEC)孵化器论坛、美国企业孵化器协会(NBIA)世界孵化器大会、亚洲科技园区协会年会、世界银行infoDev孵化器研讨会均出现中国孵化器人的身影。这些工作确立了中国在全球孵化器体系中的国际地位。

(二)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1、以上海、北京、西安等为代表的“一器多基地”发展模式,共同组建的国际企业孵化基地。以上海为例,上海国际企业孵化器总部设于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从原有的三个基地扩展到包括市科技创业中心、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张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慧谷高科技创业中心和上海大学科技园等6个孵化基地,为国内外中小企业及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办企业提供优良的创业环境和完善的服务,并享受国家和上海市有关优惠政策。上海国际企业孵化器在一器六基地的基础上,通过各基地正式推荐,成立了由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牵头的上海国际企业孵化器领导和工作小组,各IBI基地负责人分别兼任了IBI副主任,委派专人担任IBI办公室负责人并明确专人对口国际合作工作,完善了组织架构建设。更深入开展上海国际企业孵化器(IBI)各项工作、更有效推进孵化器的国际交流。

2、以广州、苏州等地为代表的“专业孵化带动国际化”发展模式。广州IBI以生物医药专业孵化为特色,在孵100余家企业中外资企业24家,留学生企业40家,生物医药和高关联度的企业达到85家。集聚了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再生型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等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一批生物技术企业,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链条。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和广州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联合在英国创建了“广州中英剑桥科技园”,并在科技园中建立了中国首家在欧洲的中药研发机构。借同法国索菲亚科技园区合作的契机实现和欧盟乃至全球“创新驿站”网络的对接,扩展“广州开发区创新驿站”服务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整合更多的生物医药方面创新资源和项目,实现了孵化器和在孵企业连动,国内外资源整合的发展趋势。

3、以成都、重庆、武汉、天津等地为代表的“合作平台带动国际化”模式。以成都为例,成都欧盟项目创新中心(NGO)是欧盟在中国唯一的项目孵化中心。截止2010年,成都高新区已与英国、德国、法国、爱尔兰、意大利、丹麦、荷兰、芬兰、西班牙、捷克、斯洛文尼亚等47个欧盟国家合作伙伴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在成都高新区共同建设中欧技术商务合作平台。其宗旨是促进高新区与欧盟国家合作伙伴在技术、经贸、投资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使之成为中国与欧盟国家合作的重要窗口。NGO现已吸引来自芬兰、英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斯洛文尼亚、瑞典等欧盟国家的28家机构和中小企业入驻。已成为中欧双方企业合作搭建了定期交流平台,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提升成都了高新区的国际影响力。

三、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国际化工作“十二五”目标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低迷,人民币从2005年汇改以来累计升值达到24.85%,如何转化负面效应,如何利用人民币购买力提高的有利时机,推动有实力的科技企业“走出去”占领国际市场,提升我国的科技企业的整体实力,这些正是我们当前应该思考的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面临的机遇仍然大于挑战,加快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加快孵化器国际化建设的进程显得尤为迫切。

中国国际企业孵化器“十二五”的工作目标: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使中国成为世界企业孵化器活动中心之一,发挥我国孵化器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作用,在国际上争取我国应有的话语权。

具体目标如下:

(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从“粗放”到“集约”的深化;从“一般性服务”到“专业化服务”的提升;从“硬孵化”到“软孵化”的发展。要在体制、机制上持续创新,办出中国的特色,成为亚洲孵化器行业的领头羊。

(二)实现孵化器国际化工作战略布局

依托国际企业孵化器和实力较强,有国际化需求的其他科技企业孵化器整合国内、国外资源。在科技部领导下通盘部署,全球布点,完成孵化器国际化工作战略布局,整合全球科技创业资源。

(三)强化国际企业孵化器培训工作

培训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国际企业孵化器自身的培训。针对孵化服务、外事工作、语言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提升能力。二是要将已建立东、南、西、北、中5个IBI的国际培训班和国际论坛继续办好办实。扩大中国孵化器在国际上的影响。

(四)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交流工作。

在“十一五”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对外宣传工作,争取在孵化器国际协会组织中任职,取得我国应有的国际话语权。


作者:孙启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