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采

海兰信:以国际化视野打造“中国创造”的典范

2001年,两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海”,并用14年时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面对那片广袤无垠的蔚蓝色,未来他们有着更远大的梦想——


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兰信)公布了2014年一季度业绩报告:实现净利润501万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177.06%

2001年成立、2010年上市再到今天,这家规模并不算很大的公司,已形成了船舶通信导航和对海防务雷达两大产品系列,成为在航海电气与海洋防务信息化领域国内领先的“小巨人”。

下海:一纸文件引发的“冲动”

最近,因为马航失联航班,飞机上的一个部件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黑匣子。事实上,不仅飞机上安装有黑匣子,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各种船舶同样需要俗称为“船用黑匣子”的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VDR)。

世纪更迭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MBA专业,两个年轻人正在憧憬未来。和当时很多其他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样,申万秋和魏法军这对同窗好友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2000年,交通部海事局颁发了一项规定,要求我国一定吨位以上的船舶必须安装符合要求的“黑匣子”。“这当时在国内来说完全是一个没有人涉足过的新领域,机会对大家都是均等的。”就这样,申万秋和魏法军开始四处招兵买马、扩充粮草。2001年,一家名为海兰信的企业,参与到对VDR市场的竞争中。

两个学管理的人,办一家科技企业,而且产品类型此前国内从未有人涉足,申万秋坦言,创办之初的海兰信确实面临很多严峻的考验。“但管理也让我们对于客户、服务和企业发展,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在他看来,这是自身的优势。而正是这个优势,帮助海兰信度过了初创期最艰难的时刻。

初生的海兰信终于逐步走上正轨。然而正当申万秋和魏法军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时候,一个消息几乎让一切幻想瞬间破灭——由于种种原因,那项带给他们无限希望的政策并没有按照原计划施行,这也就意味着,所谓“庞大的市场”可能将不复存在。

冷静思考后,在坚持还是放弃的徘徊中,申万秋最终选择了前者。他坚信,一个真正有潜力的市场,不会因为一项政策执行与否而发生质的变化。“当时我们形成一个共识,不能仅限于满足国内标准,要做出国际级水准的产品。船舶市场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只有拿出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勇气,才可能绝处逢生。”

此后,是海兰信最艰苦,也是为日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一段时间。申万秋和魏法军带领着年轻的团队知难而上,四处融资、埋头研发。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5月,海兰信生产的VDR产品通过了英国劳氏船级社的认证,并作为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VDR,安装在韩国“大仁”号远洋轮上。这对中国船用电子产品来说,是破天荒的头一次。

遨游:从“船舶”向“海洋”的延伸

对市场的准确认识和把握,让海兰信通过小产品收获了大市场。接下来的几年,海兰信VDR产品先后通过了中国船级社、英国劳氏船级社、日本船级社、德国船级社等国际著名船级社的认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

“清华大学和清华科技园在海兰信初期的发展中,提供了很大帮助。”申万秋回忆说,一方面,清华大学电子系在技术上,给予了海兰信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清华科技园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也为企业排忧解难。“对于船舶产品,客户都信任大品牌。启迪控股曾以第三方的角度为我们做背书,还向客户推荐我们是‘清华的项目’。这对初创期的小企业赢得信任、争取客户是很重要的。”

但随着企业发展,申万秋意识到,仅靠VDR,并不能改变船舶制造绝大多数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的局面,企业自身也很难往更高层次发展。于是,海兰信开始了四次“转型之旅”。

转型最先从产品线的延伸开始。在VDR后,海兰信又集中研发力量,先后开发出船舶远程监控管理系统(VMS)、船舶操舵仪(SCS)等产品。但这并没有让申万秋满足,因为作为一名商人,他深知卖一套产品只能赚一套产品的钱,而如果能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则意味着能大大延伸产品的价值链。于是海兰信又整合多项自主核心导航设备,成功研发国内首套综合导航系统(INS),从而实现了从单一自主产品供应商到系列化自主产品供应商、再到高技术含量的系统集成服务供应商的转型。

随着产品线的不断丰富和系统解决能力的增强,海兰信的业务领域也得以不断扩展。目前,其民品业务已从单一的远洋商船领域转型到包括商船、公务船、渔船、科考船、海工船/平台在内的全领域。

提及民品,也就还有军品。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正式入列,它所使用的VDR产品正是由海兰信生产。近年来,海兰信着力军品研发,持续开展成熟民品向军品的转化,从民品为主、军品为辅逐渐转型为军品和民品齐头并进。

“很多人对我们有一个误解,认为我们只是和船打交道,其实我们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船,而是整个海洋。”申万秋说,海兰信注意到了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带来的新市场机遇,大力开拓海洋防务信息化新领域。2013年,公司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极小目标探测雷达技术;在此基础上又开发出小目标探测雷达、溢油探测雷达、测冰雷达、海浪探测雷达等新产品。以此为依托,海兰信也实现了从航海电气领域到海洋防务信息化领域的华丽转型。

远航:乘着“两网一心”和“哑铃型合作”的翅膀

在申万秋记忆中,2004年是海兰信发展历程中是至关重要的。这一年,海兰信成为了海军指定的产品供应商。在他看来,这次中标像是一剂强心针,让他们相信努力没有白费,坚定了继续向前的决心。

同样在这一年,海兰信与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牌船企瑞典康士廉合作成立公司,共享其全球服务网,打开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但申万秋很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市场,要想站稳脚跟,真正有立足之地,必须要有自己的全球服务网。海兰信“两网一心”的发展战略由此诞生。“所谓‘两网一心’,就是以自主研发为核心,拓建全球市场网和全球售后服务网。”申万秋说,只有明确了这样的定位,才是真正把握了这个领域的本质。

如今的海兰信在美国、法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78个服务网点,拥有一支专业高效的服务团队和可提供全球及时响应的服务网络。

如果说2004年的军品中标更具有精神意义,那2010年的上市,则真正把海兰信带到了一个新高度。上市后的海兰信有了更足的底气,也让他们有需求、也有实力打造国际化的研发模式。现在的海兰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哑铃”型国际合作研发模式。“以极小目标探测雷达技术合作为例,‘哑铃’的两端,是意大利和俄罗斯的研发团队,他们提供某些核心技术的技术源,并承担部分核心技术研发;‘哑铃’的中段,则是国内的核心研发团队,在引进国外技术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最终形成产品。”申万秋解释说,“国内核心团队牢牢掌握研发创新的主动权和控制权,确保了产品知识产权完全为海兰信所有。”

14年时间,申万秋和海兰信将小船变成了巨轮,创造了中国航海电气从无到有的奇迹;谈及未来,他有着更远大的蓝色梦想:“海兰信的目标,是成为航海电气与海洋防务信息化领域中国创造的典范。”

来源:启迪孵化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