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学习

中国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八个趋向

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颜振军

当前中国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结合产业现状,简要分析相关因素,似可提出未来我国孵化器发展的趋向。

从全球范围看,科技研发和创新正规模化、长期化实施,公共资源越来越多地涌入科技领域,包括发达国家的政府,也都不惜重金寻求技术突破和产业创新,企业则急切地寻求快速超越前人的创新模式。新一代人更愿把他全新的东西展现出来。不断深化的技术融合带来了更多所谓破坏性创新的机会,而破坏性创新就是技术、文化和商业模式的融合。

似乎有必要区分“基于技术的产业的创新”和“基于科学的产业的创新”。在“基于技术的产业”领域,我国在家电、船舶、常规机械制造等领域成功追赶,日本在电子、汽车等产业领域成功地赶超了美国等领先者。在“基于科学的产业”领域,包括生物工程、化学制药、计算机软件等,后发国家往往难以超越,而一旦实现超越,则将是国民经济的巨大赶超。“基于科学的产业”的创新及发展有其独特的现象和规律,更多地依赖于科学上新的发现以及有效的产业化,例如上世纪中期以后核能和其他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等),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发展(高速化、网络化、人性化等),生物技术(制药、医疗等)和太空技术(航空航天等)的大发展等。这既是中国创新的机遇,也是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新空间。

我在10年前接触到美国国家创业家委员会,该机构认为,美国已经进入了创业经济时代。二战之后的几十年,创业型公司快速崛起,创造了几百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实现了几千种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和社会变革的重要载体。“美国创业革命”永久改变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他们总结出促进创业的五个要素:创造投资于创业成长企业(EGC)的金融市场,包括纳斯达克指数(NASDAQ),以促进投资者的资本流动;为EGC的技术提供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典型的是拜—杜法案;投资于有技术专长者,并促使其转化为EGC,包括放松移民政策、税收优惠的股票奖励计划;开放新兴市场并对EGC降低市场壁垒,例如航空业、邮递业、货车运输业、电信业;建立一个有活力的可靠的基础构架,包括交通、通信、高等教育等。这些应当成为我们很好的借鉴。

中国的创业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全球创业观察(GEM)的结果显示,中国是全世界创业最活跃的地区。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等一大批成功的民营科技企业,只有十几年甚至更短的创业史。最近中央政府再掀热潮,鼓励大众创业、草根创业,将采取多种举措,加大进一步简政放权力度、加大税收支持、加大融资支持、加大财政支持、加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对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的支持、加大服务小微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可以预见,中国的创业环境将有实质性的改善,而企业孵化器必将大放异彩。

未来中国企业孵化器将会展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兹举八例。

第一,公立机构的私有化以及公私合作。以色列最早的孵化器都是国有国营的,然而到2002年,所有26家孵化器都完成了私有化转型,由风险投资或私人投资机构控股。中国孵化器发展过程中的差不多前15年,清一色的是国有国营,目前此类孵化器仍占多数,其致命缺陷是利益结构不合理,致使孵化器缺乏内生持续的发展动力。以孵化器管理人员拥有部分或全部孵化器产权为特征的这种私有化趋势已经显现,武汉创业中心几年前完成了改制,北京中自科技产业孵化器有限公司等也进行了改革,广东等地出台了政策,科技部火炬中心对此高度重视。公立孵化器部分的甚至全部的私有化及其与民营机构的合作,将极大地调动孵化器经营团队的创造力,增强孵化器的市场竞争力,深刻影响全国孵化器的总体格局。

第二,产业孵化器涌现。产业孵化器不同于以往的企业孵化器,甚至不同于专业技术孵化器,其特征是孵化对象的改变,由孵化一家一家的企业转为孵化一个新的产业或提升一个既有的产业。产业孵化器将是“细而长”的,即专注于一个特别细分的产业,涉及一个长长的链条,提供特别精细的产业孵化服务。一批科学产业孵化器将作为先导。产业孵化器可以有不同模式:市场端主导、研发端主导、混合型等。我认为,淘宝就是一个典型的产业(电子商务)孵化器。

第三,专业技术孵化器大行其道。专业孵化器最能体现孵化器的特质,实现了专业集聚。这是对新时代技术创业需求的回应。未来将会有大批新建专业孵化器出现,许多目前的综合孵化器将转型为一个或几个专业孵化器。专业技术孵化器需要重视平台企业(Anchor company) 的作用,甚至有的孵化器就是由平台企业所创建。

第四,小而精。 近年美国有一批企业孵化器实行小批量高强度集中孵化,如Y Combinator,每年孵化2期创业者,每期3个月,每家2万美元启动资金; Youweb每年孵化1-2个创业项目,10万美元天使投资,一年完成高增值服务。北京的创新工场提供集约化高增值服务,包括直接投资。中关村一批小而精的创新型孵化器,探索了创业者物理集聚、创业资源虚拟集聚等不同模式,值得一些老牌孵化器借鉴。那些动辄几万平方米、聚集数千家企业的大型孵化器,将逐渐式微。

第五,全球配置资源。我国建立国际企业孵化器的探索始于1997年,其时认定了8家国际企业孵化器,后又在其他国家做了设立孵化器的尝试。最近几年,以民营孵化器带动的孵化器国际化风生水起,光瀚海一家就在海外设立6个孵化器或创业园,武汉创业中心、清控科创等也有很好的成绩。同时,海外机构也在与中国合作建立创业孵化机构,如北京的高创国际孵化器就是几年前设立的合资机构,瀚海与Plug & Play不久前也在北京组建了孵化器。

第六,公益型与营利型并行,后者逐渐占优。讨论中国的孵化器究竟应当是公益型还是营利型已完全没有意义。其实公益型的也要有营利模式,营利型的也必然有显著的社会效益。政府对孵化器的支持,也完全不必考虑其经营模式,只要孵化器帮助了创业者、促进了创新、培育了新产业,政府就应当不加区别一视同仁地大力支持。未来,地方政府、大学、社会组织等将会发起公益型孵化器,一些产业的龙头企业、创投等将会发起营利型孵化器,当然两类孵化器的角色在一定情况下可能转变。回应创业经济的需求,未来营利型孵化器数量将大幅增长,社会影响更加明显。

第七,孵化器数量大幅增长。这是创业者数量大幅增加的必然需求,全国总数1万家孵化器也并不多。孵化器涉及的行业将会得到拓宽,由传统上的科技领域向其他领域延伸,比如餐饮行业,我们有全球最大的市场、最悠久的行业传统、成熟的投融资体系、无尽的创业导师。地方政府仍将是创建孵化器的重要推手,大企业、独立研究机构、大学、其他社会组织将会有更深的介入。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孵化器总体上经营绩效将缓慢提升。

第八,行业整合。随着创新和创业活动的复杂化、全球化,单个孵化器往往难以大有作为,全行业以及全链条的协调融合将显得不可或缺。独立的中国企业孵化器协会(CBIA)呼之欲出,它将以孵化器为主体、创业孵化各种相关要素集合,其功能类似于美国的NBIA。全国范围内,其他层次和类型的行业联合体也将发挥重要的职能。同时,回应企业孵化以及产业孵化的需求,孵化器将主导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全球范围的行业整合,各种产业孵化器及其集合将会在这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