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眼瞅着各种各样的Al孵化器(园区)正雨后春笋(泡沫)般冒出来,内心也明白还会冒一段时间,并且,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
还是忍不住弱弱地喊俩嗓子,有没有效果不重要,喊完了,让自己落个心安理得。
Al(算力、模型、硬件、软件等)并非孵化器(园区)产业定位的最优选择,或者,干脆就是不对的错误选择,主要有三个原因。
Al只是个工具。
虽然,很多人认为Al对世界的改变充满无穷的想象力,只是,不论怎么改变,它仍然只是改变的工具,不论未来的大模型多么聪明过人,也仍然只是人的工具,不论机器人会替代多少人,也仍然会被人操作。
既然是工具,本质上就和锄头锤子钳子没什么区别,需要用的人很多,也不可或缺,但是,用的人却五花八门无法分门别类,包括使用场景、功能和用途,也各各不一,诉求、过程和结果完全不一样。
当然,设计生产者也不一样,如果锤子之类过去还可以归纳为五金配件类,现在Al软、硬件的各自归类,更为复杂多元广泛。
人类每创造一种(类)工具,都有着超凡的价值和意义,尤其在工具刚刚发明被广泛接受的时候,随着使用者的不断增加和习以为常,工具的价值依然在,但认知和热度就会递减。
从火到汽,到电,无一例外,Al也大概率会如此。
Al对所有产业都可以赋能。
Al的工具属性特点是赋能,给各行各业赋能,套用一句有点儿夸张却又有点儿道理的时髦话:各行各业都值得用Al重做一遍。
这个世界和人都有一个共识,当一样东西太好,哪哪都能使用并需要时,他的缺陷和不足也就同时出现了。
Al也一样,你可以把它看得和空气一样重要并时刻不可或缺,但是,它可以赋能所有产业,当想打造一个Al产业时,却总是有点儿牵强。
你可以把十个Al类企业放到一起,不论通过什么手段方式,但是,即便放到一个器里了,他们各自赋能的客户对象企业却完全不同,他们的技能兴趣和价值意义都在客户那里,彼此之间虽然在一个器里,并没有什么共同利益诉求和话题。
同样,孵化器也无法锁定给他们提供服务,也无法形成自己的专业服务体系,无法通过孵化服务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无法有效实现孵化器的商业模式打造。
Al自身很难构成产业链或生态。
所以,Al自身很难构成自成体系的产业链,形成自身独特的产业生态。
能不能形成产业链,是衡量一个产品或众多产品是否属于一个产业的基本条件,尽管Al会赋能很多的产业链,但是,它们赋能的工具、软件、算法都不同,不但赋能的对象(企业)不同,去赋能的团队(公司)也不一样。
同样是Al赋能,制造业和娱乐圈风马牛不相及,同样是制造业,化工企业和白色家电八杆子打不着,同样是白色家电,电视机和空调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却可以或多或少都使用了Al赋能,而被笼统地称之为Al产业。
因为有这么多的不同和本质差别,不但无法形成所谓的Al产业链,也无法形成Al产业生态,失去链和生态特征,便失去了集聚聚焦的机会,失去了彼此共享供应链并产生化学反应的基本条件。
由此可见,所有的Al孵化器(园区)集聚的企业都将难以聚合,融合,难以共享资源资本和孵化服务,难以形成合力成为产业策源和培育地。
结语
其实,我们把工具当成产业定位于孵化器(园区)已经很久了,比如电商孵化器、互联网孵化器、数据孵化器等不一而足。
把这些孵化器过去若干年的建设情况捋一捋就会发现,他们和综合孵化器毫无差别,只是一厢情愿装上了专业孵化器的牌匾,专业来专业去,最后都忙了个寂寞。
现在轮到Al了,我们拭目以待。